為什麼關羽會大意失荊州

公元219年,關羽北上襲取樊城和襄陽等地。曹仁死守樊城,曹操也派于禁、龐德率援軍救援,南下解圍,關羽用計「水淹七軍」大敗曹軍,不但擊殺龐德還生擒于禁,成為歷史上經典一戰,也讓關羽威望達到了巔峰。

于禁、龐德兵敗,曹操只能再派出老將徐晃,率兵前去支援曹仁。此時的東吳可以配合關羽進攻徐州,或是趁關羽遠征偷襲荊州。孫權評估目前劉備已攻下漢中,若是再吞下襄樊,必定實力大增,就算現在不會攻打吳國,往後也必定成為吳國大患。

於是孫權便決定襲擊荊州,不但能得此要衝之地,還能斷了關羽後路。

而關羽敢遠征也是因為堅信就算東吳進攻江陵,會先經過公安,此時關羽也能及時回到江陵防守。另外江陵城本身兵精糧足,又有烽火預警讓鄰近部隊馳援,不至於短期被攻下。所以才會提領大軍攻曹。

但關羽萬萬沒想到,東吳軍扮作商人渡江偷襲江陵,陸遜又順勢攻佔夷陵,關羽的退路被阻斷。而糜芳與傅士仁也因為私怨投降東吳,關羽沒了後援。唯一的希望只能求援上庸的劉封、孟達,但卻遭其拒絕,此時曹操大軍也不斷的攻殺關羽。在雙面夾攻求助無援下,關羽只能退守麥城,之後在突圍的過程中被俘,最後遭到殺害留下無限遺憾。

由於關羽的自信與吳國的政治考量,落入了被魏、吳夾攻的局面。若關羽攻曹的時間點能再晚一點,待劉備在漢中修整完畢,便可會師於荊州協同作戰,也不至於落到腹背受敵、孤軍無緣的窘境,但歷史畢竟無法改變,只能讓人憑弔惋惜…